当前位置:首页/图文新闻

昆明金星社区:“五级治理”还原居民自治本质
发布时间:2018-08-24 15:13:37作者:盘龙区政法委来源:盘龙长安网

【编者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多年来,昆明市盘龙区不断坚持创新和探索社会治理,在云南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庭院)-楼栋”社区“五级治理”管理服务模式,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盘龙区正围绕“更加注重增强社会治理合力、更加注重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智能化水平、更加注重增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更加注重城乡社区建设”等七项重点任务,开展“金钥匙”社会治理示范成果全域共享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促进依法治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一把‘金钥匙’开启社会治理新格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春城欢歌献给党”文艺晚会

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日活动

人民网昆明7月31日电 (李发兴)“以前发个通知,采集个信息,就靠双腿跑,有时还遭冷眼。现在只要微信群里一‘转发’,百多名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就动起来了,分分钟就传达到位。”提及金星社区探索实施“五级治理”模式以来的改变,社区党委书记苏琼芬滔滔不绝,“社区最大的变化是还原了居民自治本质。”

成立于2005年的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社区。在2013年以前,面对2万居民,在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和社区主体联动机制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社区居委会,联系服务群众不能抵达“神经末梢”,居民意见难以充分收集反馈。同时,辖区居民大多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苏琼芬说,“只有小家,没有大家。”

转机在2013年10月。盘龙区结合平安小区建设,在以往“区-街道-社区”三级模式下,增设了居民(庭院)小组长和楼栋长。金星社区采取推荐的方式,在各个庭院设立居民小组长,并按照庭院大小、居民户数的特点,按每100-200户设一个楼栋长。

“官虽小,发挥的作用可不小。”苏琼芬说,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虽然是社区最小的“官”,但他们都是通过居民推荐产生的,也更了解和热爱小区,能用心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他们发挥着“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调解员、办事员”的作用,带头收集民意、传达政策、调解纠纷、维护治安,民情第一时间被知晓、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把社区管理服务功能延伸到了庭院和楼栋,把联系服务群众落实到了社区的“神经末梢”。

环境怎么治,安全怎么管,活动怎么搞……在每个楼栋长的“民情收集薄”上都写得满满当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在“阳光议事厅”中有了解决的办法。一段时间后,金星社区大变样:小区生活环境好了,邻里纠纷少了,“爱心食堂”建起来了,垃圾中转站改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百家宴”“真情七送”“爱心八到家”等活动赢得民心,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被激发。

“年轻的时候忙着工作,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本色未褪。”苏琼芬说,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大多都是企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党员,有这样一群热衷于社区各项工作的智囊团,是社区治理的最大优势,也让她的工作思路愈来愈清晰。

“凡是有关社区的新闻报道,我都要搜集起来,作为我们社区的历史收藏。”金星小区12号庭院楼栋长刘礼贤说,这两年社区的变化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我们的付出,大伙也都看在眼里,还经常有老人叮嘱我们要注意身体,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为大伙服务。”

经过探索实践,金星社区已构建起了政府治理和社区自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新格局,基本实现了“社会管理有机构、事务下沉有人管、群众参与有平台、社会服务有网格、居民生活有保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格局,实现把社区建设成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苏琼芬说,社区居民也实现了从热心人到当家人、从参与者到管理者、从抱怨者到受益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