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多年来,昆明市盘龙区不断坚持创新和探索社会治理,在云南省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庭院)-楼栋”社区“五级治理”管理服务模式,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盘龙区正围绕“更加注重增强社会治理合力、更加注重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更加注重提高智能化水平、更加注重增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更加注重城乡社区建设”等七项重点任务,开展“金钥匙”社会治理示范成果全域共享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促进依法治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从即日起,人民网云南频道推出“一把‘金钥匙’开启社会治理新格局”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人民网昆明8月1日电 同德广场小区物业要涨车位租金,遭业主强烈反对,100多人聚集起来堵大门、拆广告牌……现场火药味十足。“要是在几年前,可能就会演变成恶性事件,由于社区的介入,法官、律师在现场以案说法,化解了这起剑拔弩张的矛盾。”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江路社区主任李敏说,金江路社区通过整合辖区内的法律资源,在全省首创“三官一律”法律服务工作室,“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何为“三官一律”?李敏解释,“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以及人民调解员组成的法律专家到社区‘坐诊’,一是用法律手段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二是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在面积0.52平方公里的金江路社区,有3所学校和5幢商务楼宇以及9个商品住宅区,居民6900余户2.3万余人,并管理服务5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李敏说,这既是一个商贸繁荣、资源丰富、服务齐备、交通便利的城市社区,也是一个人口成分复杂、辖区元素丰富的社区。
近年来,金江路社区在盘龙区“五级治理”模式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有地点议事、有经费办事、有人员管事”的社区治理运行保障机制,“有事找社区”已成为辖区群众的共识。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元,特别是面对某些法律纠纷问题时,社区工作人员也显得有些无力。”李敏说,专业的事还得需要专业的队伍。
2016年,金江路社区充分整合盘龙区人民检察院、盘龙区人民法院、长青派出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法律资源,以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社区综治专干为骨干,以社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会志愿工作者为补充的法律服务队伍,构建形成了为老百姓提供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服务平台——“三官一律师”法律服务工作室。
“我们以前遇到问题真不知道找谁,现在好了,到社区一坐,啥都清楚了。”一位来社区咨询法律问题的老人如是说,在社区“坐诊”的法官、检察官并不像电视上那么严肃,还会给我们宣讲很多法律知识。
在这个陈设简单,仅有几平方米的工作室,已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400余人次,解决各类问题150余件。“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人身伤害纠纷,都可以在社区内化解。”李敏说,在“三官一律”法律服务工作室成立之前,调解矛盾纠纷往往是靠劝,治标难治本。而法律服务工作室成立后,不仅仅是为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更重要的是引导老百姓用“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解决矛盾。
![]() |
通过现场调解,再把物业公司、业主请进社区的“阳光议事厅”,同德广场小区的业主暂时接受物业公司的涨价行为,并在社区的指导下,开始筹建业主委员会,走法律程序维护权益。
再小的事在老百姓眼里都是大事。金江路社区秉承“开放、包容、融合、共享”的理念,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区域化建设为思路,在社会治理模式上求创新,在服务群众机制上寻突破,通过线上、线下同时服务,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在线上完成各类通知推送、法律法规宣传、居民问题解答等工作,线下推行“四诊”工作模式,即法律服务专业队伍定期到工作室“坐诊”;针对网格员在走访巡查中了解到的特殊群体的法律诉求,开展上门“巡诊”;对于复杂的矛盾纠纷,召集多方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对已调处的案件进行“复诊”。
![]() |
“麻烦事解决了,老百姓就会满意。满意度高了,社区在社会治理中体现的价值也就越大。”李敏说,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三官一律”法律服务工作室机制实现了社区维稳工作中心从打击防范向服务转移,政法干警从机关向基层下沉,探索了一条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群众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依法治区的新路子。